癌癥免疫療法能否成功取決于腸道細菌
對癌癥免疫療法的反應是否取決于起源于腸道并傳播到腫瘤的細菌?
UT 西南醫學中心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以穿透腫瘤細胞并提高針對 CD47 蛋白的實驗性免疫療法的有效性。
使用惡性腫瘤小鼠模型,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雙歧桿菌在腫瘤內積聚,將抗 CD47 無反應的腫瘤轉化為有反應的腫瘤。
該團隊今天發表在《實驗醫學雜志》上的研究發現,對治療的反應取決于生活在動物腸道中的細菌類型。然后他們確定了機制,發現針對 CD47 的抗體和腸道細菌的結合通過人體先天免疫的 STING 通路發揮作用——人體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他們的實驗使用了來自不同資源設施的小鼠、抗生素喂養的小鼠和在無菌環境中飼養的小鼠。
在一項實驗中,他們研究了在兩個不同設施中飼養的小鼠,這些小鼠的腸道中含有不同的細菌混合物。一組對抗 CD47 有反應,而另一組則沒有。然而,研究人員說,第二組在與反應者同住后變得有反應,這表明腸道細菌在各組之間發生了口腔轉移或接觸傳播。
蛋白質 CD47 在許多癌細胞表面高水平表達,它向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通常稱為白細胞)發出“不要吃我”的信號。因此,抗 CD47,也稱為 CD47 阻斷療法,目前正在多項臨床試驗中進行研究。然而,早于這些試驗的小鼠研究結果喜憂參半,只有一些小鼠對抗 CD47 療法有反應,相應的作者 Yang-Xin Fu 醫學博士解釋說,他是 UT 的病理學、免疫學和放射學教授西南。
“我們覺得我們需要改進抗 CD47 療法并了解其機制,”他說,這讓他們想知道腸道微生物組,即在腸道中生長并幫助消化的細菌。這種細菌生態系統,有時稱為微生物群,也已知會影響腸道抵抗病原體的能力和宿主對癌癥免疫療法的反應。
“但微生物群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還不清楚,”傅說。“這項研究發現,一些來自腸道的細菌會傳播到腫瘤并進入細胞或微環境,在那里細菌會促進 CD47 阻斷劑攻擊腫瘤的能力。我們發現它是通過稱為刺激物的免疫信號通路實現的。干擾素基因(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