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鼠腸道中發現的分解尼古丁的細菌
導讀 隸屬于中國多個機構的一組研究人員與一位美國同事合作,在老鼠的腸道中分離出一種可以分解尼古丁的細菌。在他們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論文
隸屬于中國多個機構的一組研究人員與一位美國同事合作,在老鼠的腸道中分離出一種可以分解尼古丁的細菌。在他們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如何分離出這種細菌,以及為什么他們的發現可以降低人類脂肪肝的發病率。
先前的研究表明,吸煙是全世界可預防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與肺病有關外,吸煙還與脂肪肝有關。在這項新的努力中,研究人員發現某種細菌會分解小鼠腸道中的尼古丁(由于強迫吸煙),從而降低患脂肪肝的可能性。
已經發現,當人(或老鼠)抽煙時,一些尼古丁會進入腸道,導致脂肪肝的風險增加,并與疤痕有關,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肝癌。
在這項新工作中,研究人員通過比較 30 名吸煙者和 30 名非吸煙者的糞便樣本,測量了進入腸道的尼古丁量。然后他們對老鼠做了同樣的事情,發現結果相似。
接下來,他們對幾只實驗室老鼠的內臟進行了消毒,并再次進行了尼古丁實驗。他們發現腸道經過消毒的小鼠體內尼古丁含量更高,這表明至少有一種腸道細菌在分解尼古丁。然后,通過消除過程,他們能夠追蹤到導致分解的細菌(Bacteroides xylanisolvens)——它產生一種分解尼古丁的酶。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