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近距離觀察蝙蝠對活體感染的免疫反應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和新加坡的同事們在世界上首次以單細胞分辨率對群體繁殖的洞穴蜜蝠 (Eonycteris spelaea) 對病毒感染的反應進行了測序。發表在《免疫》雜志上的研究結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蝙蝠免疫力,而蝙蝠免疫力可以用來保護人類健康。
蝙蝠攜帶多種病毒。即使它們感染了對人類致命的病毒,它們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疾病跡象或癥狀。
“我們希望通過了解蝙蝠的免疫反應如何保護它們免受感染,我們可能會找到有助于人類更好地對抗病毒感染的線索,”杜克大學新發傳染病研究員 Akshal Gage 博士解釋說( EID)計劃和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醫學博士 Wharton Chan 先生補充說:“了解如何更好地對抗病毒感染有助于開發治療方法,幫助我們變得更像蝙蝠——少生病,長得更好。”Duke-NUS 的候選人,也是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蝙蝠對馬六甲病毒的免疫反應,馬六甲病毒是一種以蝙蝠為天然宿主的雙鏈 RNA 病毒。這種病毒還會引起人類輕度呼吸道疾病。
該團隊使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在細胞水平上研究肺部對感染的免疫反應,識別蝙蝠體內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其中一些與其他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免疫細胞不同——并揭示它們在體內的作用應對此類病毒感染。
他們發現一種叫做中性粒細胞的白細胞顯示出一種叫做 IDO1 的基因的非常高的表達,該基因在調節人類免疫抑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茖W家們認為,洞穴蜜蝠中 IDO1 的表達可能在限制感染后的炎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EID 項目研究員、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朱峰博士說:“我們還在被稱為單核細胞和肺泡巨噬細胞的白細胞中發現了顯著的抗病毒基因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消耗病毒顆粒,然后教會 T 細胞如何識別病毒。這一觀察很有趣,因為它表明蝙蝠在感染后明顯激活免疫反應,盡管幾乎沒有表現出外在癥狀或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