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參與可能會導致更好的精神病治療患者結果
根據波士頓醫療中心的最新研究,家庭參與精神病治療可以帶來更好的患者預后。發表在《精神分裂癥研究》上的研究人員強調,學習使用動機性訪談溝通技巧可能有助于護理人員減少沖突和表達情緒,并提高治療依從性。
研究表明,了解精神病癥狀和干預措施的性質的家庭可以通過為安排和開車赴約、填寫處方以及與提供者就有關癥狀或行為進行溝通等任務提供工具支持來支持治療依從性。
目標不是讓看護者成為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師,而是他們學習和使用基于動機訪談的溝通策略來減少表達的情緒,并在幫助精神病患者與相關臨床服務聯系起來方面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我們希望了解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如何改善患者的診斷結果,”波士頓醫學中心精神病后健康和康復項目心理服務主任、醫學博士 Emily R. Kline 說。波士頓大學 Chobanian & Avedisian 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該研究是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旨在測試對親人進行動機性訪談 (MILO) 的影響,MILO 是一種針對護理人員的簡短的 5 小時心理教育干預,對象是早期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成員樣本。使用隨機交叉設計,護理人員被隨機分配到對親人的即時動機訪談或為期六周的等候名單控制條件——所有參與者最終都接受了干預。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看護者參與者在看護者幸福感、看護者自我效能、家庭沖突和情緒表達方面經歷了巨大而顯著的改善。護理人員報告的患者治療依從性隨時間沒有變化。相對于候補名單,MILO 對家庭沖突和情緒表達有顯著影響,對感知壓力有趨勢影響,對育兒自我效能或治療依從性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讓家庭成員參與并為其提供咨詢的干預措施可能會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從而營造一個壓力更小、支持性更強的家庭環境。